新闻中心
恒悦平台注册:阔别三年,捷杰耶夫回来了
昨晚10时15分,国家大剧院依旧灯火通明,散场后的人潮汹涌而喧嚷,身处其中,观众杨先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好久没在剧场看到过这么多人了。杨先生感慨。许多观众在剧院东咖啡厅附近的大幅演出海报前慢下脚步,合影留念,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被写入北京文化记忆的特别夜晚:2023年3月27日,在阔别北京三年之久后,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再度回归,并将连续三晚登台。
用牙签指挥是捷杰耶夫的特色标志。
■现场
久违的纯正俄罗斯之音震撼全场
昨晚7时30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场灯渐渐亮起,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刚刚出现在舞台上场口,全场便响起热烈掌声。而捷杰耶夫现身后,掌声进一步升级成了欢呼。观众们尽情表达着对俄罗斯音乐家的期盼与欢迎。上周,三场音乐会一开票就全部售罄,国家大剧院的网站甚至因购票人数过多而一度瘫痪。
这份心意被艺术家们以音乐的形式巧妙回应。音乐会开篇,在中国观众心目中占据着特殊地位的《红旗颂》率先奏响。这是没有出现在曲目单上、甚至在演出当天下午采访时也未被捷杰耶夫提及的惊喜。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们惊呼出声,继而无法抑制地鼓起掌来。
随后,音乐会步入正曲,上半场,普罗科菲耶夫最独树一帜的《第一交响曲古典》紧随《红旗颂》上演,乐团的声响融洽且富有层次感,久违的纯正俄罗斯之音令人沉醉神往。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则闪耀着奇妙斑斓的光辉,捷杰耶夫以冷静的指挥态度带领乐团,把作品中俄罗斯音乐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下半场,柴科
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在流泪了。乐迷郑女士说。散场时,她发现手中的节目单已经被激动的自己下意识地捏得皱皱巴巴,但她还是将这页薄薄的纸收进包里,带回家去好好珍藏。
■快访
捷杰耶夫: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这里有我的很多朋友,就像回家一样。捷杰耶夫说。演出当天下午4时,他现身国家大剧院大师俱乐部接受了采访。刚刚参观完故宫的他姿态松弛,面对着层层叠叠的镜头,分享着对中国文化的赞叹与喜爱:这次参观重新唤起了我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时的美好回忆,也让我再次领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如此深厚,它是由一代代中国人民奋力书写的。
捷杰耶夫深知此行的重要意义。他是中国观众,特别是北京观众尤其熟悉的一位当代古典音乐大师,2007年,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之初,捷杰耶夫便率团来访,此后,他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常客,由他执掌的马林斯基剧院也与国家大剧院有着相当紧密的合作。
捷杰耶夫非常珍视这次来北京演出的机会。作为率先应邀回归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世界级大师,捷杰耶夫认为,他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这次访华演出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层面都具有不凡意义,他同时相信,中俄两国的文化交往和友好关系会持续巩固、增强。
捷杰耶夫与乐团的诚意首先展现在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上,从3月27日至29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等俄罗斯作品与德奥经典接连上演。
选择曲目时,我的目标非常精确,俄罗斯作品既要能代表这位作曲家,同时也要能代表俄罗斯的音乐传统。非俄罗斯作曲家则大多与俄罗斯有着深厚渊源,闪耀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光彩,比如,德彪西曾在俄罗斯居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都对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伟大的音乐家,越是到访过很多不同的国家。能够在这次演出里同时呈现来自各个国家的作品,我认为这就是文化交流最美好、最精彩的样子。说到这里,捷杰耶夫的语气中流露一丝诚恳的遗憾,他觉得,这次访华之旅的时间还是有些短暂了,演出结束后,他就要启程回国,指挥拉赫玛尼诺夫逝世150周年纪念音乐会。事实上,他还有很多想要呈现给中国观众的作品,我想在北京演10天,演上10场音乐会。
记者 高倩 牛小北 摄
本文由恒悦平台在线注册【官网认证】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http://air-shox.com/news/175.html